【知識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1. 國家的起源
2. 夏朝: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3. 商朝:內外服制度;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
4.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世卿世祿制
5.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高考考向】選擇題、材料解析題
【高考真題1】2020年新課標全國卷Ⅰ
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qū)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zhàn)
【答案】D
【試題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這反映了等級制度的破壞,時期為春秋,雖然A說明了禮崩樂壞,等級不倫,但A選項不復存在的表述過于絕對,故錯誤。王位世襲消亡,同樣絕對語氣,而且不符事實,排除B。材料中未反應血緣宗法的解體,排除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新課標中的“早期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題型是“表明類”選擇題,考查學生提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題干提供了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與周桓王的關系及楚國國君對周王的態(tài)度,要求深層次理解分封制的演變。考生通過諸侯國楚國國君對周桓王的態(tài)度,找出分封制受到沖擊史實,從而得出歷史結論。
【考查素養(yǎng)】本題考查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疾閷W生通過史料理解和論證問題的能力,同時要結合史實做出判斷。
【得分技巧】解答本題,應對禮樂制度、王位世襲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的區(qū)別與聯系進行掌握。
(1)王位世襲制是夏朝開創(chuàng)的一種制度,體現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特點,存在于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結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將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被封諸侯具有一定的權利, 同時又對周天子負有一定的義務。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緣的諸侯。
(3)宗法制是用規(guī)定宗族內嫡庶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權力和地位,以保證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它以血緣關系為維系政治統(tǒng)治的紐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礎和核心,最高統(tǒng)治權即王權的確立及傳承運作和地方各級統(tǒng)治權的確立及傳承運作,均依附于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基礎之上的王位世襲制和分封制,構建起了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統(tǒng)治網絡。
本題目中A、B項相對簡單,較好排除,C、D項中宗法制度實在宗族內的繼承方法,表現為嫡長子繼承制、兄終弟及等,所以和材料不符合。
【高考真題2】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Ⅰ
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
【答案】B
【試題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11代出現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從而可以推導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際相傳,其王位繼承方式已經不是兄終弟及,故答案為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王朝建立后,“傳賢”變?yōu)椤皞髯印保U讓制瓦解,再者,禪讓制強調選賢舉能,材料信息也沒有涉及,排除A項;材料沒有信息涉及君主壽命的長短,并且它與王位世襲方式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西周實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血緣紐帶關系是強化而非弱化,排除D項。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新課標中的“早期國家的特征”,題型是“反映類”選擇題,考查學生提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題干提供了商朝與西周王位繼承的代際變化,要求深層次理解早期國家的特征。考生通過王位代際的變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變規(guī)律,從而得出歷史結論。
【考查素養(yǎng)】本題考查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疾榱藢W生對商周時期的史實的掌握,同時考查學生通過史料理解和論證問題的能力。
【聯系總結】這兩道母題均為歷史部分第一道題目,兩道題目聯系可以發(fā)現,2019和2020年第一題的考察知識點幾乎完全相同,這足以提醒考生第一題的知識點的側重。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關知識點要達到理解掌握層次。多練多讀。
【變式練習】
1.《禮記·大學》記載:“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簡而言之,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由此可知
A.家庭與國家在組織結構上具有共性 B.分封制是家國同構產生的制度根源
C.血緣紐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基礎 D.國人追求社會的穩(wěn)定和家族的和睦
【答案】A
【解析】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體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家國一體的特點,即家庭與國家在組織結構上具有共性,故A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分封制,排除B;血緣紐帶是宗法制的基礎,并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禮記·大學》的記載,無法體現國人的追求,排除D。
2.據史料記載,商朝時期,王位“兄終弟及”的現象非常普遍;西周時期,王位“父死子繼”則成為定制,并逐步確立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這反映了
A.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歷程 B.“家國”觀念隨社會發(fā)展而變化
C.保障了國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D.體現了王位繼承者“優(yōu)勝劣汰”原則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終弟及”逐步轉變?yōu)椤案杆雷永^”,由以前的兄弟之間的大家族觀念逐步發(fā)展成為父子之間的小家庭,原因是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制觀念越來越濃厚,家國觀念也出現變化,故B正確;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并傳位給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故A錯誤;王位“兄終弟及”“父死子繼”都保障了國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錯誤;材料與“優(yōu)勝劣汰”無關,故D錯誤。
3.西周時期,周天子向受封者頒發(fā)“授民授土”的冊命書,并由史官當眾宣讀,受封者獲得官屬、奴隸、禮器、儀仗等,并要遵循朝靦周王的禮儀“立中廷,北向”,這一史實說明當時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官僚政治的形成
C.君臣關系的強化 D.儒家倫理的認同
【答案】C
【解析】周天子向受封者頒發(fā)“授民授土”的冊命書,受封者應“立中廷,北向”,即向周王行拜見之禮的禮儀,這一活動強化了周天子與受封者的君臣關系,故選C;西周中央權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排除A;西周實行貴族政治,排除B;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排除D。
4.從血緣意義上說,受到祭祀的祖先應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們在祭祀祖先時,祖先已不單純具有血緣上的意義。如出身于“夷狄”地區(qū)的舜與文王,因為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合乎“中國”的規(guī)范,也成為公認的圣人,受到祭祀。這一變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壞 B.推動禮樂制度的世俗化
C.加速王權與族權的分離 D.有助于華夏民族的發(fā)展
【答案】D
【解析】從“出身于“夷狄”地區(qū)的舜與文王,因為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合乎‘中國’的規(guī)范,也成為公認的圣人,受到祭祀”說明了“夷狄”地區(qū)的舜與文王也成為了“中國”的祖先,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助于華夏民族的發(fā)展,故D項正確;宗法制遭到破壞主要體現為嫡長子繼承制到破壞,材料中沒有體現,故A項錯誤;禮樂制度的世俗化是指“禮”教與“樂”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材料中沒有體現,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族權”與“王權”的關系,故C項錯誤。
撰文:羊依輝 楊佳順
圖片:無
審核:丁勁松
上傳:楊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