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師的教學:胡老師總讓我們自行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在他的引導下,學習就好比修筑樓基一錘一釘,一板一眼,我們發(fā)掘,我們鞏固,我們成長,數學之塔越筑越高。同時我們也逐漸發(fā)現,形成自我的理解與方法,在此基礎上,他每次在講完自己的方法后,總會把時間留給同學們,鼓勵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方法,譬如,同一道題,答案或許使用解析法,但同學們又會想到向量法,幾何法,同一個具體難點又會有不一樣的處理方法;更關鍵的是,胡老師的鼓勵確實是切實有效的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有位同學上黑板講方法時突然被其他同學指出方法有誤,講臺下的同學們都笑了,那位同學也顯得有些尷尬,但這時胡老師卻大聲地制止了大家,轉而鼓勵大家學習該同學的發(fā)散與創(chuàng)新。
如此,在胡老師的引導下,課堂與班級深刻地聯系了起來了,每位同學能在自己掌握好的方法上又能從新的角度或方向學會解決問題,讓我們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課堂效率。胡老師從不吝嗇自己的知識,總是會親自將解題過程在我們面前寫出,然后微笑著將問題闡明,指出背后的知識點,也讓我們能以此自省,找到背后的知識點缺漏,明確自己的薄弱點;他讓我們真正地感受到了問問題對我?guī)淼淖饔门c幫助。
當然,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胡老師的實力,對于高考,他有著獨特的理解:一道題,出題者最初的想法是什么?背后的知識點與高考有什么聯系?會怎么考?我們該怎么思考?怎么改進?他都會在必要的時候向我們闡明,從而讓我們明確復習方向,有的放矢。他最常在講題時自信地總結“高考,依然如此!”。
胡老師還鼓勵我們進行發(fā)散性與根本性的思考,一道題即便做對,也要思考多種方法,思考更高效的解決方法;有時看似粗心大意的錯誤,也要反思過程中真正出錯的原因;有了他的幫助,我開始總結自己的錯誤,補缺知識點,補足缺失的方法。這一系列的糾錯思路不僅利于數學,對其它學科學習,也頗有應效。
胡老的日常:每天對數學的熱愛從走廊里鑰匙串的聲音開始。金屬互相叩擊的聲音節(jié)奏規(guī)律,不緊不慢,你幾乎可以想見其主人的昂首闊步之態(tài)。當他捉著一摞卷子走進教室,我總想起《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的梁先生,“啟超沒有什么學問——但也有一點嘍!” 自信與自謙中和出的一種獨特風度,從容不迫,大步流星,走上講臺立定,抬手一揚卷子,然后安然落座,靜如崇阿,不怒自威。偶爾眼里掠過一絲孩子般的狡黠,戲謔地問你,“一節(jié)課四道題,少了不?”這是真正的言簡義豐,我們心領神會,這節(jié)課,我和數學只能活一個了。
當他講起課來,又另是一番姿態(tài)。眼睛微瞇,圓錐曲線、函數導數盡收眼底。如冰河開江,你先是聽見他在某個突破口處輕輕一砸,既而化凝滯為流動,思如泉涌,由汩汩細流而至濤濤不絕。關鍵處,他放慢語速,冰泉冷澀,流聲暫歇,又忽地銀瓶乍破水漿迸濺,聲調越來越高,語勢越來越疾,乃至手舞足蹈,俯身邁足。題目解構,抽絲剝繭,條件轉化,直指目標,奇偶周期,極值最值,并不困難,一望而知。通往正確答案的路,往往不像斜率為零的直線,一馬平川,卻似y=x的走勢一般陡峭逼仄,又如正弦函數起起落落,我們常常與它像漸近線與雙曲線,無限接近而總是不可及,卻總能在胡老師的頭腦風暴帶領下化險為夷。最后,只見他一個經典的定場動作,腳尖點地,往后一擰,雙手在胸前捧成一朵花狀,宣告難題的陣亡。
撰文:課改年級高三理科41班
圖片:陳松林
審核:曾強
上傳:陳松林